結構構造一:放電間隙
放電間隙越小,產生放電的電壓越小,耗電量越小,相對臭氧產量越高。但放電間隙愈小,氣流通過放電區的阻力越大,因此,工頻—中頻發生器一般采用2~3mm,高頻沿面放電發生器一般線間距采用5mm左右,放電間隙小于1mm。
結構構造二:冷卻方式
臭氧發生器冷卻方式主要有三種:一是水冷卻,二是風冷卻,三是水/風雙重冷卻。其中水冷卻又分內電極冷卻、外電極冷卻、內外電極同時冷卻共三種方式;風冷卻通常都是外電極冷卻;雙重冷卻通常都是內電極水冷卻,外電極風冷卻。
從冷卻效果方面講,內外電極同時冷卻的方式最好,風冷卻方式效果最差。但內外水冷卻方式結構較為復雜,如果設計不合理,可靠性不強,故障率就會非常高。所以這種冷卻方式的應用并不多。在實際應用上,單純用水冷卻內或外電極的情況最多,水冷/風冷結合的次之。風冷卻方式通常用于小型、微型等不需要長時間連續工作的臭氧發生器。
結構構造三:電介質
理想的電介質應具有良好的絕緣和導熱性能,但導熱性和導電性常是兼有的性質。因此,主要按絕緣的要求選擇玻璃、陶瓷、搪瓷、云母等高阻抗的材料。為了取得較好的散熱功能,盡可能減薄電介質。據研究,玻璃管的厚度增加1mm,臭氧產量將減少一半左右,但過薄的電介質易被高壓擊穿,因此必須根據使用電壓考慮電介質的機械強度、絕緣性能和耐壓性09以及導熱性能等因素。